【职业健康】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的五个误区,你中枪了吗?
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难免会接触到粉尘、有害气体、噪声等职业病危害因素,如工作场所没有通风、防尘防毒等工程防护设施,易导致职业中毒及职业病发生。
佩戴合适的防护用品是保护工人生命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,正确使用合适级别的防护用品能够有效地预防职业中毒及职业病。
在企业检查中发现,不少企业管理人员和劳动者在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方面存在五个误区。
【误区 1 】个人防护用品可戴可不戴
个人防护用品能消除或减轻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,《职业病防治法》规定,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要求的防护用品,同时劳动者有义务佩戴防护用品。
【误区2】车间没有异味,可以不用佩戴个人防护用品
许多有害气体是无色、无嗅、无味,不具有任何警示性,感觉不到。即使有味,感觉器官对外界的感知存在着局限性和个体差异。因此,过分相信感觉,可能会导致职业中毒。
【误区 3】 纱布口罩可用来防尘
普通纱布口罩不能作为防尘口罩。我们现在用的纱布口罩虽便宜,夏天吸汗,冬天保暖,但这样的口罩(即使16层厚)不能防护容易导致尘肺的呼吸性粉尘的危害,防尘需要专门的防尘口罩。
【误区 4】 医用口罩用来防毒
医用口罩可以防止疾病通过飞沫传播,但是不能过滤有毒气体。针对不同的毒物,需使用不同过滤效果的防毒口罩。一般的可挥发性有机气体可以用活性炭防毒口罩。
【误区 5】 防尘口罩水洗再利用
防尘口罩的滤料是不能水洗的。防尘口罩所使用的高效滤料通常为无纺布材料,有些还依靠纤维上带有的静电电荷过滤呼吸性粉尘。水洗后滤料的微观结构会受损,出现肉眼看不见的裂缝、孔洞,静电电荷也会大量损失,过滤性能严重下降。
防护用品属于一种被动的防护措施, 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首先采取先进生产工艺, 做好工程防护设施,从而主动预防职业病。 在防护设施不能够完全消除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情况下, 才考虑为劳动者配备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。 值得注意的是,个人防护用品不是万能的, 任何个人防护用品都有其适用性,存在局限性, 需考虑使用的环境和防护用品的适用范围。


我们专注EHS 只为您的高效工作关注“EHS环境职业健康安全”微信公众号
获取更多资讯